开云电子官网app0512-65118837

公共建筑-SCEG

立足品质  重誉守信   创优争先    追求卓越

开云电子官网app

开云电子官网app·中国建筑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4-23 18:35:44 来源:开云真人官网 作者:开云电子官网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位、《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2023年,中国建筑第18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评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公司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全面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实施以“一个方位、六个目标、五个路径”为内涵的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海外业务量质齐升。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公司持续开创海外发展的新局面,打造结构合理的海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坚守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所在国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

  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

  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公司聚焦建筑地产行业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坚持合规经营、规范运作,把金融资源集聚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链稳固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为公司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为公司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既满足实际需要、又有效补充社会金融短板的金融服务,在协同公司主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稳链固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坚决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涵盖建筑产品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的技术体系,掌握全球领先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单体建筑平移、大型屋盖滑移、复杂钢结构生产与施工等建造技术,致力打造建筑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承担了“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75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02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2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33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00项,有效专利68,519项(其中发明专利6,177项),专利数量、成果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同比增长7.1%,占GDP的6.8%;房地产业增加值73,723亿元,同比下降1.3%,占GDP的5.9%。

  建筑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两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合计占比约13%,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二是城镇化率持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增量需求。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2023年以来,中央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为存量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房建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有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

  一是政府发挥投资撬动作用,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政府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三是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四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2023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据财政部《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各地共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3.7万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超过3.5万个,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提前下达部分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因城施策,防范化解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上年收窄0.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同比下降6.5%;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15.8和20.2个百分点。二是调控政策迎来新变化。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局会议指出,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后多个部门明确房地产政策优化方向,各地宽松政策密集出台。三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开云电子官网app

上一篇:为大型建筑撑起钢铁架构(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下一篇:这八大隐形高薪职业你了解吗?建筑工人榜上有名